2022年3月2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兑巹潯穼ξ覈鴼淠馨l展做出了頂層設計和積極部署,首次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氫能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支撐作用?!兑巹潯芬蔡岢?,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在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基礎、管理規范等方面仍有完善空間。專題整理了2021年至今高被引氫能相關研究成果。
??彩珍浹芯窟M展總結和研究成果21篇,內容包括碳一化學利用技術、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技術、煤制新型化學品技術、CO2捕獲與利用技術、煤炭制氫技術、煤氣化燃料電池技術、煤制炭材料技術、煤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及能源潔凈高效利用技術等。本期客座主編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王永剛教授和太原理工大學李忠教授。
專題來源于《能源環境保護》2021年第6期,包含5篇研究成果。
煤礦區碳排放構成了中國碳排放總量中最重要的部分,開展煤礦區碳排放量系統評價和減排路徑的綜合分析、做好煤基碳減排和煤炭高效潔凈低碳化利用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國家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我國“雙碳”愿景的具體行動。近幾年,相關技術專家及其團隊開展系列研究,《煤田地質與勘探》遴選典型成果,以期促進同行交流。
近年來氣候變化的加劇在全球引發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巴黎協定》簽署之后各國紛紛制定碳中和實施路線圖,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國,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提出了2030年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是確保能源行業的碳中和轉型。為此,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編委、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耿涌教授指導推進下,本刊特組織“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的能源轉型”專題,邀請業界的數位院士專家從能源發展戰略、能源變革、數字化技術、循環經濟、能源轉型的經濟社會效益評估等方面探討如何助推我國能源行業碳中和轉型的達成。相關研究成果可為我國能源行業實現碳中和轉型提供有益的政策啟示,以確保能源結構更加清潔化和可更新,以及能源效率不斷提高,為我國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的能源轉型”專題來源于《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9期。專題共包含6篇文章,分別為:
(1)蘇建,梁英波,丁麟等:碳中和目標下我國能源發展戰略探討
(2)黃震,謝曉敏: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變革
(3)陳曉紅,胡東濱,曹文治等:數字技術助推我國能源行業碳中和目標實現的路徑探析
(4)魏文棟,陳竹君,耿涌等:循環經濟助推碳中和的路徑和對策建議
(5)張鴻宇,黃曉丹,張達等:加速能源轉型的經濟社會效益評估
(6)魏鳳,任小波,高林等:碳中和目標下美國氫能戰略轉型及特征分析
本??癁椤稘崈裘杭夹g》2021年第1期,共有論文31篇。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是諸多化學反應的最終產物。其過量排放加劇了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如何高效轉化利用CO2,將其變廢為寶,是能源化工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1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發表致辭,再次指出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實現碳減排承諾。
通過人為努力對自然碳循環進行干預有助于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技術已成為國內外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研發熱點。經過過去幾十年的努力,部分碳中和技術(如MEA、富氧燃燒、地質封存等)已到了商業化前期,部分碳中和技術(如化學鏈燃燒、空氣捕捉、二氧化碳轉化利用等)已在中試階段,而圍繞降低風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所做的許多基礎性研究還在廣泛開展。
為進一步加快碳中和技術產業發展,推動碳中和技術成果轉化,《潔凈煤技術》編輯部特邀東南大學段倫博教授擔任特約主編,主持出版了2021年“碳中和技術”???。本??珍浟藖碜郧迦A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等國內外17家單位的26篇文章,包括11篇綜述性論文和15篇原創研究,對碳中和前沿關鍵技術進行報道,希望與讀者共同研討碳中和技術的最新進展及未來方向,通過技術創新和迭代推進碳中和技術的健康發展。
隨著5G技術之爭持續升溫,大功率氮化鎵開關可能會取代循環器,這表明5G技術的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希爾表示,在一段時間內,毫米波技術很可能是西部蠻荒地帶,因為一種技術...
主辦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